English

敞开的水族村

1998-01-29 来源:光明日报 周芙蓉 我有话说

“你们从很远的地方到来,请饮一杯米酒。”随着盛情的敬酒歌声,饮下水族妇女捧来的杯中酒,水族乡亲脸上顿时漾满甜美的笑容。

主人是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中合镇板庙村的男女老少。这是一个坐落在西南九万大山深处的普通水族村寨。

走进潘朝喜镇长家,只见墙上挂满了来自日本、美国、德国、法国、荷兰、俄罗斯,以及国内不少城市游客的留言布条。刚坐定,德高望重的寨老陆光武,便乐哈哈地讲述起这几年深山水寨发生的变化。

陆光武老人说:“我们相信农业科学。乡里有农业技术学校,良种良法、果树栽培管理等技术课,都在农技校传授。科学种田水平提高了,吃不饱穿不暖的穷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了。”

聊起居住条件,陆光武以见证人的口吻说:“过去住的都是草房。而今,乡亲们手头宽余了,自己烧砖瓦,组建建筑队,大多数人家住进了砖瓦房。”

提起今天的新生活,陆光武喜悦之情溢于言表:“公路通到寨门口,村里有两辆农用汽车、4台拖拉机,还有8辆摩托车。家家都有缝纫机。前几年只有城里人才有的洗衣机、电冰箱,现在在我们村也不稀罕了。”

寨老最自豪的是乡亲们思想观念上的变化。他说:“大家从电视上得到很多信息,思想跟着起变化,比如计划生育,如今已经成为自觉行为。多生孩子多负担,我们这一代人的深切体会,已被年轻一代所汲取。由于克服了交通和语言障碍,水族村民结束了不愿经商的历史,有的外出打工学到了技术,有的在上海搞服装生意当上了老板,还有2户办起了小店铺。”

潘朝喜镇长插话说,全村人均粮食过去不足200公斤,去年已增加到350公斤;过去人均纯收入不足400元,去年已上升到1300元。近两年坡改梯500亩,土变田100亩,90%的耕地种上了杂交水稻和包谷,地膜覆盖栽培、防治病虫害等技术已被村民掌握。村里还建起了4000亩杉木林基地和200亩柑桔园。如今,70%的村民有了电视机和收录机。

寨老接过话头说:“村委会每年为村民办一二件实事,已带领大伙修通了进村公路,引来了自来水,牵来了电线,实现了水、电、路三通。村里办起了学校,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8%。为丰富文化生活,成立了芦笙队、铜鼓队、花灯队;集资建起了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、有线广播站等基础设施。”

寨老略微思索一下接着说:“1989年,我们村被黔南州定为民族风情旅游村。从那时以来,共接待来自五湖四海的观光游客数千人。马尾背带、布匹、绣花鞋等水族妇女自编自织的旅游产品,远销法国、日本、荷兰、澳大利亚等国家,年纯收入2万多元。”

饭桌边,水族乡亲把过盛大民族节日才享用的韭菜包鱼端了上来,热情地往客人饭碗里夹。豪爽的水族乡亲,喝着家酿米酒,吃着风味菜肴,坦诚地告诉客人:“美好的生活刚刚开始,我们不会停步。”(周芙蓉)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